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指微軟公司的演示文稿軟件。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做出來的東西叫演示文稿,其格式后綴名為:ppt、pptx;或者也可以保存為:pdf、圖片格式等。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,目前多媒體課件已經成為高校教師教學的主要工具,由于PowerPoint多媒體的功能強大而又簡單易學,所以很多教師都以PowerPoint為工具制作課件。本文試著探討了大學生有效利用PPT的幾個誤區,以告誡學生們學習好PPT這款軟件。 PowerPoint內置豐富的動畫、過渡效果和多種聲音效果,并有強大的超級鏈接功能,可以直接調用外部眾多文件,能夠滿足一般教學要求。而大多數教師只是利用了ppt授課方式,卻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效果。大學生的學習過程必須有積極的認知參與,大學生的認知過程由感覺和知覺(合稱感知)記憶、思維、想象等要素組成,影響大學生有效認知加工的PPT往往具有以下特點。 1、對象與背景差別過小——不利于學生視知覺的選擇 有調查分析表明,課件的外觀與教學效果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,學生通過PPT獲取知識的過程實際上是知覺選擇的過程。知覺的選擇性是指從背景從區分出對象的過程。對象與背景差異越大,越容易從背景中突出出來。當需要學生掌握的信息具有新、異、美、動、強等特點時,容易被學生的知覺所選擇;如果對象與背景的差別沒有達到或稍在學生的差別感覺閾限之上,則對象不容易被學生所清晰感知。感知是學生認知過程的第一步,更是記憶、思維等認知加工的基礎。高校教師在PPT制作和使用中,往往存在下列不利于知覺選擇的誤區:幻燈片的背景色過暗,和文字的顏色不能形成鮮明的對比;文字的字體、字號大小、線條、顏色等未經加工,遠處的學生看不清楚;圖片過小或模糊不清;視頻影像、聲音不清晰等。 2、燈片內容太多、不簡潔、重點不夠突出——不利于學生記憶加工和思維培養 心理學家米勒的研究發現:人短時記憶的容量7±2個信息單位或組塊。如果每張幻燈片文字太多,學生在識記時,難以把所有信息都保存在短時記憶中,而短時記憶是長時記憶的基礎,長時記憶是學生保存信息的主要形式。此外,記憶是思維的工作車間,思維是對記憶內容的加工和抽象概括。教師制作的PPT簡潔明了,重點突出,這既符合學生了記憶規律,也利于展開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。 縱觀各高校教師制作的PPT不難發現,許多教師把書上的內容未經組織地搬到課件上,而上課時又照“件”宣科,課件上根本體現不出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和組織。其實,PPT只是為教學服務的具和手段之一,課堂教學的重點還是綜合運用各種教法,以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優化。課件變講稿,缺乏系統性和概括性,即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加工,也不利于分析和理解,最終會妨礙教學目標的真正落實。課件應以提綱挈領、突出重點、簡明扼要為好。溫斯坦和梅那(1986年)提出兩種有用的組織策略:列提綱和畫地圖。在PPT制作中,教師不妨利用這兩種策略,它們能幫助學生分析知識的內部結構和聯系,從而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學習內容。 3、界面呆板——不利于學生表象的積累和想象的發展 想象是人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過程,創造性的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。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時,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于事物的形象。表象具有抽象性、概括性和操作性的特點,它是學生想象的原材料。教師多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的知覺材料,便可豐富事物的表象積累,這會為進一步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維力奠定基礎。此外,教師利用形、聲、視、動等多媒體元素表現教學內容,還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直接興趣和熱情,從而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。有的教師制作的PPT課件只是文字的堆積,界面呆板,沒有充分發揮PPT“多媒體集成、圖文并茂、手法豐富”的優勢,在實際使用過程中,難以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的積極性和發揮PPT輔助教學的功能,當然也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。 4、界面華而不實——不利于學生注意穩定 心理學研究表明,注意雖不屬于心理過程,但它是各種心理過程得以順利進行的必備條件。學生在感知、記憶、思維和想象時都需注意的參與,它是認知的警衛。注意可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,當學習的對象具有新、異、美、動、強等特點時,容易引起學生無意注意,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。然而如果具備上述特點的刺激物不是學生應該掌握內容,或使用不當,它們往往成為導致學生注意分散的元兇。為了增加花樣,在多媒體課件中濫用音響、動畫及特技效果,不僅淹沒了主題,而且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。因此教師在制作PPT時,即要注意使課件生動活潑,又要切忌華而不實。 更多相關閱讀 Office PowerPoint使您可以快速創建極具感染力的動態演示文稿,同時集成更為安全的工作流和方法以輕松共享這些信息。 |
溫馨提示:喜歡本站的話,請收藏一下本站!